金門五星級飯店
發佈時間: 2025年8月19日 更新時間: 2025年9月2日

昔日的上海跑馬廳,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雲煙裡。在淄博雲志藝術館的影藏中,有一張舊照片;大概拍攝於1930年左右,照片是從跑馬廳裡向外拍攝的,擷取了賽馬跑道和靜安寺路的一段。

上海跑馬廳,1890年之後的石砌看臺及周邊場景

照片畫面的跑道上,有一群騎士正在策馬狂奔,身後揚起一片塵土。跑道的護欄邊觀眾如堵,想必他們個個都是——“心兒吊在了嗓子眼”,發財或者破產就在瞬間決定。不過,這張照片的緊張氣氛,卻沒能表現出來,有一幢大房子佔去了全部的份量。它像宮殿一般巍峨瑰麗,沉鬱的矗立在那裡,彷彿對眼下輕狂的賭馬活動不屑一顧。

上海跑馬廳——參與比賽的馬主、騎師及馬伕的影像照,約拍攝於1900年,照片出處《老照片編輯部》。

這幢宮殿般的建築,就是歷經百餘年(至今99年)風雨的金門大酒店。

上海跑馬廳——賽馬過程中的影像照,約拍攝於1900年

在20世紀的20年代,上海南京路——已經是享譽海內外的繁華商業街了。後來,人們津津樂道的是“四大公司”中的三個,即先施、永安、新新公司,已經或正在建成開業,成為南京路展示現代百貨業的典範。它們與稍後落成的大新公司一起,大致奠定了今天南京東路的商業格局,在許多方面深刻影響著上海城市,乃至上海人。但是,在西藏路以西的南京西路(原名靜安寺路)上,今天所熟識的許多著名建築物尚未出現,靜安寺路的商業還未起步。在這條僻靜幽雅的馬路上,駕著馬車,或者汽車“兜風”還是時尚。靜安寺路的幽靜,開始被打破是在1926年,美侖美奐的華安大廈落成開業。高天白雲之下,一幢羅馬宮殿式建築拔地而起,俯視著熙熙攘攘的跑馬廳廣場,頗有不可一世的王者之風。

20世紀40代時期的華安大樓舊照

華安大廈——就是今日的金門大酒店,它原本是華安合群人壽保險公司所在。說起華安合群公司,理應添上幾分敬意,它是上海首家由國人經營的人壽保險公司。鴉片戰爭訂立《中英南京條約》以後,上海隨即開埠通商。在金融保險業方面——英商永福和大東方,兩家保險公司捷足先登,於1846年就搶灘上海,成為日後英商長期控制保險行業的先頭部隊。而中國人自辦的保險業;從1875年輪船招商局,開辦保險招商局起,數十年進展緩慢,在洋商的傾軋之下苟延殘喘。辛亥革命的成功,使國人受到很大的激勵,一批華商中的有識之士,痛感利益喪於外人之手的屈辱,紛紛集資辦實業,欲與洋商決一雌雄,呂嶽泉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。

華安合群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——呂嶽泉先生影像照

上海南匯人——呂嶽泉先生,少年時代在——英國永年人壽保險公司總經理摩耶家裡,當一名小聽差。他聰明伶俐、勤奮肯學,耳濡目染之下;對保險業的各種知識,嫻熟異常,居然就從小聽差,一路飆升到英國永年公司——南京分公司總經理的職位,這在“外資企業”中,也屬鳳毛麟角了。

辛亥革命後,呂嶽泉先生毅然辭去永年公司的高職位,回到上海創辦——華安合群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,一同列為公司發起人的,還有幾位名人,其中就有辛亥革命功臣徐紹楨。

徐紹楨文武兼備,於1911年11月11日,被推為江浙聯軍總司令,率部光復南昌,在當時是個聲勢煊赫的人物。當然,徐紹楨志在政治,呂嶽泉將他拉上,可能有尋求保護的意思,這無疑也是生意經之一。華安公司——於1912年7月1日,在外灘30號開張營業;一時大亨名流,如陳其美、薩鎮冰、王一亭等,都來投保,神通廣大的呂嶽泉甚至把黎元洪、馮國璋,都拉來當上了名譽董事。同時,華安合群公司又首創團體保險,對著名企業如——商務印書館、自來水公司等,總包職工保險。這樣一來,華安公司聲名大噪,營業狀況蒸蒸日上。

20世紀40年代時期的上海金門大酒店

1922年,華安公司購入靜安寺路跑馬廳對面的一塊地皮,興建大樓。該大樓由美國建築工程師——哈沙德設計,有百餘年曆史——上海江裕記營造廠擔任施工;於1924年破土動土,1926年5月落成,取名“華安大廈”。大樓的外觀設計豪華,工字形的建築平面;佔地1973平方米,落成時樓高八層,總造價為白銀70萬兩。

當時,上海的建築界流行著“新古典主義”,華安大廈——也就漾溢位濃郁的新古典主義,文藝復興式的義大利風格。它一至二樓的羅馬多立克式立柱、臺階和橫樑等,均採用花崗石建築材料;大樓的中央頂部有塔樓,塔上有9公尺高的時鐘及鎦金圓頂,典雅瑰麗、氣派不凡,有人稱之為——“南京西路第一樓”。但無論如何,說它是上海建築群中的傑作之一,不過份的。

20世紀80年代時期,華僑飯店名廚——黃德林先生影像照

大樓落成後,華安合群人壽保險公司,即於1926年6月1日遷入;以二樓為公司辦公所在地,三至八樓為華安飯店,擁有新式客房120間,底層有鋪面出租給商家。一時間,華安合群保險公司名聲大振,引來財源滾滾。可惜好景不長,1932年“一·二八”戰事驟起,日寇既兇惡又無賴,上海的經濟發展漸入低速階段。到了1937年“八·一三”後,華安公司終於走完了輝煌時代,開始入不敷出、危機四伏了。

1939年,香港、澳門旅館界,及高塘、高堪等12名股東合資,與華安公司簽定協議,租借大樓的三樓至七樓為旅館,期限為15年,以客房收入的30%作為全部租金,同時加層增建九樓為餐廳。租賃后的華安大廈改稱——“金門飯店”,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樣子。1940年12月3日,裝修一新的金門大酒店正式開門迎賓。它以豪華的一流設施,歐美的一流裝置;令富商大賈、名流顯貴,大為讚賞;客房常年爆滿、賓客如雲,餐廳、酒吧、舞廳裡;燈紅酒綠、歌舞昇平,成為上海淪陷時期畸形生活的真實寫照。

20世紀80年代時期,華僑飯店總經理——陸振興先生影像照

值得一提的是,金門大酒店樓下餐廳——“芷江廳”的出典。它是紀念日寇侵華失敗後,在湖南省芷江縣向中國政府,呈交投降書這一歷史事實的。

20世紀80年代時期,上海華僑飯店菜品賞析——芷江生魚片

上海解放初,因勞資糾紛,老闆攜款出走香港,金門飯店遂由華東紡織工業局,租為辦公大樓。後因接待需要,市政府積極籌建“華僑飯店”,華安大廈——於1958年4月,由市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接管,成立上海華僑飯店,並於同年12月19日開張營業,主要接待海外華僑、港澳臺同胞和外賓。1984年,華僑飯店改屬上海錦江(集團)聯營公司,1992年,恢復四十年代的老店名——金門大酒店。

從1926年落成至今,金門大酒店——已經走過了99年的不平凡歷程,幾度起落、幾經沉浮。當代,欣逢改革開放大潮,金門大酒店重新煥發出熠熠光彩。

當代的上海金門大酒店

以“精緻、典雅、溫馨、方便”的意境,來接待海外僑胞和四方賓客,仍然是金門大酒店所追求的目標。數次付巨資對酒店進行裝修改造,努力表現出酒店,所蘊含的歷史內涵,注重演繹出特色個性,使四方賓客近悅遠來。

中華名廚、閩菜傳人,陸金華先生作品賞析——香油石鱗

在海外華人中,享有很高威望的王寬誠、霍英東、李嘉誠、馬文山、牛滿江、陳香梅等著名人士,都曾是金門大酒店的座上佳賓。酒店親切熱情的服務,及浪漫溫馨的氛圍;還有膾炙人口的“佛跳牆”、“雞汁海蚌”等名菜佳餚;使得那天晚上,在八樓佛羅倫薩餐廳,用餐的陳香梅女士特別興奮。餐畢,陳女士揮毫題詩,贈金門大酒店:“今夕有酒,有佳食,有友情。”

中華名廚、閩菜傳人,陸金華先生作品賞析——佛跳牆

這不是所有的酒店,都在努力追求的境界麼?

 

Leave a Comment